◎编辑 陈佳怡 实习生 徐潇潇
随着a股上市银行2023年年报陆续发布,金融科技相关投资也浮出水面。
在披露金融技术相关投资数据的上市银行中,2023年6家国有银行和7家股份制银行的金融技术总投资超过1770亿元,其中10家银行的金融技术投资较2022年有所增长。然而,上市银行的金融技术投资增长放缓,进入“积累”、要求数字化效益的新阶段。
投资增长放缓
就类型而言,大型国有银行在科技投资规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据统计,2023年,6家大型国有银行的金融技术投资(信息技术投资)超过100亿元,共计1228.22亿元。
与国有银行相比,股份制银行的科技投资额超过100亿元,分化也很明显。截至编辑发稿时,已有7家上市股份制银行披露了相关技术投资数据。其中,中信银行2023年科技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21.53亿元,同比增长38.9%;民生银行金融科技投资同比增长27.19%,在同行中排名第一;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2023年金融科技投资有所下降。然而,招商银行仍以141.26亿元的投资位居股份行榜首。
回顾过去三年的数据,上市银行金融科技投资总体上告别了高增长,增速明显放缓。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6家国有大银行科技投资总额分别为1074.93亿元、1165.49亿元和1228.2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34%、8.42%和5.38%。
投资重心发生了变化
如何看待科技投资增长放缓?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学术副院长、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金融教授张春欣认为,行业整体增长放缓是科技投资增长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科技投资的积累,银行也在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优缺点进行筛选和消除。”
苏西智研高级研究员苏晓瑞表示:一是部分机构根据当前投入产出积极调整投入,将科技工作重点转向具体业务和场景的整合;二是近年来积累后,技术结构和应用相对完善,后续维护阶段自然下降,这是银行金融技术发展的规律。
重心转移的迹象也可以从投资领域看出——银行开始关注大模型等新技术。2023年,多家银行试水大模型,生成人工智能(AIGC)等新技术。例如,工行年报显示,2023年,该行加快了数字人、大模型等新技术在运营领域的应用。民生银行首席信息官张斌在业绩会议上表示,银行充分利用新技术为数字金融注入新动能。除了探索数字人、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外,还加快了大型模型的建设和应用,并在去年年底实现了知识问答、代码辅助、客户服务座位等场景的试点应用。
进入数字化效益阶段
虽然无法量化投入产出比,但在多年“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下,银行的科技和数据基础能力明显增强,金融科技进入“积厚成势”、加快与零售、公信贷、风险控制等业务领域融合,实现数字化效益的新阶段。
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金在3月底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在早期阶段,我们围绕数字化转型做了大量的基础、先导和战略工作,目前正处于数字化效益的新阶段。”。
根据工业银行年报,自2022年手机银行升级和“五大线上平台”以来,手机银行月活跃用户数量(MAU)增长44.11%至2252.62万户;近两年工业普惠网络平台融资余额增长646.44%至691.95亿元;近两年工业管家客户数增长43.56%至119.23万户,近两年来,钱大掌柜的月均MAU分别增长了43.54%、220.09%;近两年来,银银平台机构投资保有规模增长619.71%。
去年,工行首家基于大型网络的员工智能助手上线后,全年运营领域智能处理业务量3.2亿笔,比2022年增长14%。
“金融技术的布局是一个长期的项目,投资大,持续时间长,需要长期的战略规划和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张春欣表示,金融技术投资往往需要5年或更长时间才能逐渐看到结果。
然而,受访者表示,在大力应用金融技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同时,应注意风险防范。
张春信认为,在创新的同时,银行内部应进行评估和改进,做好长期规划和部署,做好实际运行中的合规工作。同时,相关监管机构也应发挥相应的作用。
苏晓瑞表示,在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围绕新技术诞生的“黑灰产业”也在不断发展。例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化,人工智能面部交换等手段实施资本欺诈的行为正在上升。银行机构应高度警惕,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提前拦截或监控,编织资本安全保护网,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市场观察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请联系邮箱:News_Jubao@163.com
聚焦商业经济报告和前瞻商业趋势分析,市场观察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