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邢萌
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股份减持计划不断踩“刹车踏板”,引起市场关注。8月8日,清源股份公告显示,根据对公司战略发展和企业的价值的分析,企业第一大股东提前结束原定的股份减持方案。
《证券日报》新闻记者据股票公告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8月9日,近年来一共有154家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持仓5%之上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等)提前结束减持计划。从公布停止缘故来说,看中公司发展前景、董监高卸任、市场状况转变等多种因素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此外,也是有某些自然人股东因为违规行为造成停止减持计划。
采访专家指出,提前结束减持计划尽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出来积极信号,但并不是完全给高管增持告一段落,投资人不可麻痹大意,需要根据企业基本面开展综合考量。
看中公司发展前景
有公司股东服务承诺一年内不高管增持
“在今年A股市场的主题投资机会,使许多相关领域的股价发生快速上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分阶段高管增持高峰期的诞生。之后股票价格又出现明显调整,一部分自然人股东为了保障市场人气,降低股票波动,积极中止减持计划,针对短期内销售市场可以起到一定的稳控功效。”北京阳光天泓投资管理公司经理王维嘉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一共有17家企业重要股东停止减持计划是根据对公司发展前景或使用价值的肯定。从17家企业的重要股东来说,绝大部分为大股东或董监高,且许多公司股东在停止前并没有执行减持计划。
如通宇通讯大股东表明,由于对公司战略发展满怀信心,为了支持公司持续、平稳、健康地生活发展趋势增强众多市场信心,融合企业的价值及其目前市场自然环境的总体分辨,根据自己的融资需求状况,确定提前结束此次股份减持方案。先前,该大股东不通过一切方法高管增持其持有的公司股权。
与此同时,有自然人股东在停止的前提下做出将来一段时期不高管增持承诺。“现阶段,一部分上市企业惨淡的股票价格与销售业绩并不一致,已经有有关公司股东作出不高管增持服务承诺,也是有目前已经在行情一直处于底端的情况下进行股份回购。这有助于减少市场变化、平稳市场信心,同时也可以助力公司股票估值的有效重归,推动企业长久持续发展。”上海宝弘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韩阳对记者表示。
除开看中公司发展前景外,董监高卸任、市场状况转变等也是导致减持计划停止的一大要素。依据监管要求,上市企业董监高辞职后半年内高管增持公司股权。据了解,有14家公司董监高辞职,导致减持计划的提前结束。
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也有一部分企业的重要股东因为实行了违规减持、短线炒股等违法行为,造成了有关减持计划的提前结束。
近年来,因重要股东违规减持、短线炒股造成减持计划停止的都各有3起、2起实例。违规减持层面,1家企业是由于相关负责人对标准了解不全面导致提早高管增持,另2家乃是操作失误导致超量高管增持;短线炒股层面,2家都由于相关负责人操作失误,把“售出”变成“买进”,开启短线炒股。
提前结束并不代表完毕
需客观看待高管增持个人行为
值得关注的是,一部分企业重要股东在停止高管增持的前提下,还在方案推动新一轮减持计划。
据调查,9家公司在公布关键股东减持方案的同时还公布了后面减持计划。如南京聚隆公布一部分公司股东将来减持计划,主要是基于本人融资需求,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法高管增持,旨在清仓处理持有股权。
对于此事,采访权威专家号召投资人必须客观看待公司的股东高管增持个人行为,维护自己合法权利。
“公司股东停止高管增持很有可能只是暂时的管理决策,将来仍然存在变化。”华鑫证券顶尖策略分析师严阿隆对《证券日报》记者说,股民应当关心公司财务情况、营运能力、市场竞争力等股票基本面要素,并根据企业的发展理念和市场情况开展深入分析。仅有充分考虑种种因素,才可以更有效地评定企业的价值,并给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王维嘉表明,依法依规的高管增持是正常的管理行为,尽管短期内对股票价格就会形成一定工作压力,但不会针对高品质企业的中远期行情具有转变。投资人更需要重视公司的基本面情况及市场格局。
韩阳觉得,投资人参加金融市场必须各个方面深入分析,企业基本面的价值导向是最基本的。若基本上面对好,即便短期内有高管增持个人行为,不会对价钱有很大影响。
市场观察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请联系邮箱:News_Jubao@163.com
聚焦商业经济报告和前瞻商业趋势分析,市场观察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