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酿酒业蓬勃发展,偈盛烧坊作为目前在茅台村留下“遗址”的古代酒坊,值得挖掘与探索其中的历史价值。
探寻其制酒工艺,用现代视角走进、想象偈盛烧坊,会有何收获?
还未踏入酒坊,整齐有序的号子声传入耳朵,走到门口就会发现,映入眼帘的是堆积如山的原料,高粱、小麦、大米等谷物。这些谷物来自于农耕文明,颗粒饱满,散发着自然的清香。不可否认的事,谷物是中国粮食酒诞生的基石,是最保证其品质的基础。粮食的饱满程度决定了酒的风味。
例如,酱香型白酒多选用优质高粱,因其淀粉含量高、质地坚实,能在漫长的酿造过程中为微生物提供充足的养分,进而诠释中国白酒最为看重的“醇厚丰满”口感。然而,正因为流传千年,不断优化的制酒工序极为考究。在那个没有先进筛选设备的年代,古代酿酒师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逐一挑选出优质原料,人工甄选,更为用心。
选好原料后,便是制曲环节。这是整个酿酒过程的关键,也是中国白酒酿酒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往酒厂深处走去,偈盛烧坊采用传统的大曲制作工艺,将小麦磨碎,加水搅拌成块状,放入曲房进行发酵。曲房的温度、湿度需严格把控,稍有偏差,便会影响酒曲的质量。在曲房内,酒曲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慢慢生长、变化,散发出独特的香气。在古代酿酒坊,没有精密仪器进行计算,古人则凭借水碗、帕子等体感察觉大致空气湿度,并要求酿酒师时刻关注,根据天气和曲块的变化及时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清朝年间,茅台镇几乎没有现代工业的污染,生态环境原始,人民多以农耕为生,这样的条件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现代研究发现,赤水河畔的空气中、土壤里、水流中都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在茅台酒的酿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形成茅台酒独特风味的关键因素之一。
发酵工序同样充满讲究。原料与酒曲混合后,被放入窖池中进行发酵。偈盛烧坊的早期窖池,处于气候稳定的时期。回溯百年之前,地球还未开始正式经历全球变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茅台镇是适合酿酒的尚好环境。而如今所能看见的老窖池,经过多年使用,也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在漫长的发酵过程中,酿出回韵悠长的酱香白酒。
最后一步,是蒸馏取酒。发酵好的酒醅被送入蒸馏设备,通过加热,酒蒸汽升腾而起,再经冷却凝结成酒液。这一过程对火候的控制要求极高,古代酿酒的火候需要人力使用蒲扇来控制温度——火大了,酒质会变得粗糙;火小了,又难以将酒充分蒸馏出来。偈盛烧坊酿酒师们凭借精湛的技艺,掌握着恰到好处的火候,让蒸馏出的酒液香气浓郁、口感醇厚。
刚蒸馏出的酒,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美酒。它需要在陶坛中密封储存,进行陈酿。在长时间的沉淀中,酒液慢慢褪去辛辣,变得更加柔和、醇厚。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香味物质逐渐形成、融合,陈香愈发浓郁。偈盛烧坊的老酒,必定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陈酿,那醇厚的口感和独特的陈香,令人回味无穷。
探索偈盛烧坊的百年陈香老酒,是进一步探索清朝酿酒文化,体味其中的博大精深。从古至今,制酒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心血。在现代工业化浪潮下,许多酒坊依然坚守传统工艺,传承着这份古老的技艺,让人们得以品味到穿越时光的醇厚酒香,感受历久弥新的白酒文化魅力。
市场观察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请联系邮箱:News_Jubao@163.com
聚焦商业经济报告和前瞻商业趋势分析,市场观察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