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无锡举办的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期间,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清都表示:"尽管'机器人跑马拉松'的意义可能受到质疑,但我们很高兴看到通过这一活动,能够吸引众多媒体关注机器人技术发展。"他这样向笔者说道。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长三角地区多个城市陆续举办了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产业活动。从产业链到产业联盟,再到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都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位于无锡(惠山)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园即将于今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这个无锡市首个专门针对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园区目前已吸引多家细分行业头部企业入驻,包括外骨骼机器人、管网运维机器人和清扫机器人等领域的领先企业。
据该园区招商负责人李旻晖介绍,这一项目是由惠山国控集团与钱桥街道共同打造的。目前入驻率已达约60%。大多数入园企业在初期选择在写字楼内完成研发和组装工作,但随着订单量增长至数十台甚至上百台规模时,企业便需要更大面积的厂房空间来满足生产需求。
李旻晖表示:"与去年相比,今年入园企业的融资额预计至少翻一番,企业估值也水涨船高,量产需求明显增加。"这充分说明了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汉指出,无锡是国内最早提出智能感知概念的城市之一,传感技术的进步对灵巧手和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他认为,在人形机器人和灵巧手上部署更多传感器,将有助于提升其智能化水平。
丁汉强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带动整个产业链实现快速突破,特别是在减速器、空心杯电机、丝杠和传感器等领域。他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未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将会涌现出大量专注于机器人零部件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将推动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整体进步。"
在此次活动中,笔者注意到有不少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参与,例如来自无锡的天奇股份和宁波的双林股份。一位行业人士透露:"国内机器人技术在加工精度、自锁功能等方面的水平已经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技术与汽车零部件制造中的精密加工、热处理和材料性能检测等领域有着高度关联性。"
据他介绍,目前已有部分机器人开始应用于4S店的客户服务环节,比如接待客户、递送饮品以及车辆讲解等场景。在工业领域,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尝试用机器人完成物料搬运和重型物件处理等工作。
尽管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解决。首先,在技术层面,从实验室原型到商业落地的转化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现实瓶颈,包括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和市场培育等问题。
其次,行业专家普遍认为,续航能力和安全性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两大关键障碍。电池能量密度和电机功率密度的技术突破进展缓慢,导致现有产品普遍存在续航时间短的问题。尤其是在公共场景下的应用,对机器人安全性的要求更加严格,任何控制失误都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丁汉院士还特别指出:"灵巧手的精细操作能力是机器人执行复杂任务的核心技术之一。"他认为,当前技术水平距离实现完全精准的操作仍然存在差距,这需要科研人员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攻关。
李清都认为,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他强调:"应用场景的拓展对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只有真正落地应用,才能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推动技术不断进步。"
市场观察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请联系邮箱:News_Jubao@163.com
聚焦商业经济报告和前瞻商业趋势分析,市场观察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