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产业投资人及财务投资人的平均溢价率分别较2023年下降了4个和2个百分点。这一变化反映出重整过程中转增股份的受让价格进一步走低,利益分配格局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倾向性。
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入股成本过低,部分重整案例中投资人最终收益可能达到10倍以上,这种回报率甚至超过了IPO项目中的PE、VC投资。" 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对重整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的关注。
从数据来看,低成本意味着高收益。以2024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作为比较基准,产业投资人平均收益率达到188.61%,较上年提升了23个百分点;财务投资人的平均收益率为135.9%,同样实现了较大增长。
针对这一现象,《指引》明确要求,在重整计划草案中涉及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的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时,必须详细说明实施该方案的原因、必要性及合理性。同时规定,资本公积转增比例不得超过每十股转增十五股,并需根据转增股票的实际用途和目标审慎确定具体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指引》还对市场参考价的确定方法进行了调整,并取消了关于聘请财务顾问出具专项意见的相关规定。这一修订被认为更加符合市场实际需求,有助于进一步规范重整投资人的筛选和引入机制。
从实践情况来看,2024年11家完成重整程序的上市公司中,有7家公司因净资产严重负值而不得不通过重整实现扭亏为盈。以某上市公司为例,其在2023年末的归母净资产为-65.17亿元,经过重整后预计将在2024年末提升至12-18亿元区间。
此外,其余4家上市公司也面临着不同层面的经营困境。有的企业存在控股股东及关联方资金占用问题,有的则是连续多年亏损且持续盈利能力存疑。这些公司均通过重整程序引入产业投资人,优化经营策略以改善经营状况。
新规还特别强调了对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的关注,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进行自查并对外披露相关信息。这一要求体现了监管层面对市场规范运作的重视。
业内专家表示,《指引》的核心目的在于将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空壳公司"排除在重整范围之外,确保有限的社会资源能够用于真正具有挽救价值的企业。破产重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社会资源并进行深度利益调整,只有那些具备发展前景、暂时遭遇流动性困境的企业才应获得重生机会。
市场观察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请联系邮箱:News_Jubao@163.com
聚焦商业经济报告和前瞻商业趋势分析,市场观察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