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局,11月制造业PMI 49.4%,环比下降0.1pct,连续两个月处于收缩区间,低于wind一致预期50.1%。11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环比下降0.4pct。如何看待11月PMI对债市的影响?
本月PMI数据主要有以下三个边际变化:
一是建筑业PMI超季节性回升。继10月建筑业PMI超季节性下滑后,11月环比回升1.5pct至55%,而往年同期多表现为环比下滑,2015-2019年同期均值环比下滑0.58pct,表明11月并不是传统基建的旺季。但从订单来看,建筑业新订单环比下滑0.6pct至48.6%,弱于往年季节性规律,表明建筑业景气度回升或主要受前期的存量订单推动。
二是就业全面回暖,尤其是建筑业回升显著。从业人员分项,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分别环比回升0.1pct、0.2pct、1.8pct,三者回升幅度均超出2015-2019年同期均值,建筑业回升幅度明显,主要受其景气度回升的带动。但需要注意的是三者仍然处于荣枯线以下,这一状态已持续8个月。
三是预期指数全面回暖。服务业、建筑业和制造业预期指数分别回升1.8pct、1.2pct、0.2pct,分别达到59.3%、62.6%、55.8%。上一次全面回升是2023年1月。
与此前相比,维持不变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11月制造业PMI继续回落,与季节性规律背离,需求不足问题仍然突出。从往年情况来看,2015-2019年同期制造业PMI环比平均回升0.24pct;且过去三年,除2022年外,其他两年同期制造业PMI均表现为环比回升,指向此次PMI回落脱离季节性规律。
需求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新订单继续回落制约生产扩张。需求端,新订单环比回落0.1pct至49.4%,而2015-2019年同期均值环比平均回升0.38pct,2020-2021年也分别环比回升1.1pct、0.6pct。 物流中心称,反映需求不足的企业占比达到60.55%,较上月进一步提升,需求收缩问题更为突出,是企业生产和采购意愿不足的主因。另外制造业PMI进口指数继续环比下滑0.2pct至47.3%,采购量指数下滑0.2pct至49.6%,也侧面反映出需求不足。 分大中小企业来看,小型企业新订单下滑幅度相对更大,达到1.1pct,而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分别+0.3pct、-0.1pct。
供给端,11月制造业生产指数继续环比下滑0.2pct至50.7%,而2015-2019年同期均值环比回升0.58pct,2020-2021年分别环比回升0.8pct、3.6pct。制造业供需两端超季节性回落,表明当前经济动能仍有待提振。
第二,出口订单继续回落。11月制造业PMI出口订单指数继续下滑0.5pct至46.3%,连续两个月下滑。但从外部环境来看,11月越南出口同比6.5%,连续两个月同比增长都在6%以上,韩国11月上旬出口同比为3.2%,此前连续四个月为负,中旬出口同比2.2%,也连续三个月转正,反映外需有所回暖,但未带动我国出口订单同步回暖,关注11月出口增速。
第三,出厂价格小幅回升,但仍处于收缩区间,原材料价格继续回落。11月制造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环比下降1.9pct至50.7%,出厂价格小幅回升0.5pct至48.2%。与之对应,流通生产资料价格从10月开始连续五旬环比下跌,11月上中旬分别环比回落0.8pct、0.1pct。近期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也在下跌,11月原油价格环比回落7.6%。
PMI继续放缓,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在这种基本面背景下,长端利率上行压力可控,资金面仍是短期内影响债市的关键。近期资金面仍然较为依赖逆回购投放,银行融出资金波动较大,关注11月财政支出资金到位后,银行体系融出的恢复幅度。12月国债供给压力,可能略微低于此前预期,主要是贴现国债招标规模小于11月对应期限。假定12月主要期限附息国债招标规模为1150亿元,主要期限贴现国债按照最新发布的招标规模520亿元,短期限贴现国债(28D和63D)和超长债(30Y和50Y)招标规模参考11月,预计12月国债净发行规模约8400亿元,低于之前预期的约1万亿元。国债供给压力小于此前预期,有利于12月资金面边际缓和。我们维持此前判断,在基本面出现强势复苏之前,长端利率调整空间较为有限。
风险提示:
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财政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国内财政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当前的充裕状态,但假如国内经济数据持续超预期,流动性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
(来源金融界)市场观察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请联系邮箱:News_Jubao@163.com
聚焦商业经济报告和前瞻商业趋势分析,市场观察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服务;